2010年9月26日

中国三年大饥荒对外援助真实记录(1)

1953年5月,毛接受了韓戰結束的結果,克林姆林宮的史達林的後繼者,同意賣給中國九十一項重工業工程。而除了這些以外,再加上史達林先前答應的五十項計畫,毛在6月15日開始了自己的工業化藍圖,這個藍圖的目的是要建設起中國自己的武器工業,以成為超級強權。而這個計畫實質上是毛的「超級強權」計畫,而此計畫的軍事性,即使在今日的中國都鮮為人知。



毛希望將全國的所有資源全部投入這個計畫。而整個「工業化」的過程,他希望能在十或十五年之內完成。他認為時間最重要。他沒有說出來的是,他真正的目標是要在他有生之年,成為一個軍事強權,而全世界在他說話時都必須乖乖聽話。(p. 396)

而早在1952年9月周恩來交給史達林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的「購物清單」時,史達林的反應是:「這份單子非常不平衡,即使是在戰時,我們都沒有這麼高的軍事開銷。」根據中國的官方統計,這個時期在軍事上花費的費用高達政府總支出的百分之六十一,而實際上比例應該更高,而且將來可能會還增加。比較之下,教育,文化,健康加起來,只佔全國支出的百分之八點二,而且這些服務是假如國家無法供給的話,也沒有私部門可以提供的。(p. 397)

中國政府含含糊糊,但刻意地告訴老百姓,用在中國工業化裏面的蘇聯來的設備,全部都是「蘇援」,好像是在說這些都是免費的,事實上沒有這麼好的事。每樣東西都必須買來,不是用錢,中國那時候沒有錢,而是用食物。這個事實在當時不被中國老百姓所知,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。周恩來告訴他身邊的人,與蘇聯的交易,主要是靠農產品來換機器。整個1950年代,根據今日的官方統計資料:「主要的出口物資是米,黃豆,蔬菜油,豬鬃,腸衣,生絲,豬肉,克什米爾羊毛,茶以及雞蛋。」(pp. 397-398)

中國當時的出口到蘇聯以及其他共產國家出口大宗,幾乎全部都是中國人民依賴的蛋白質來源:黃豆,蔬菜油,蛋,豬肉,而這些在當時的中國全部極度短缺。毛也準備好要剥奪人民吃飽的權利,讓所有省下來的食物都可以出口。

在1953年十月對外貿部下的指令上這樣說:

「關乎國家存亡的基本糧(如穀物,黃豆,食油)我們必須確保國內人民需求的供給,然而我們不能過度強調這一點,我們必須想出每個辦法壓搾他們,以利出口。至於商品糧(如肉品,花生)對於人民生存比較不緊要的,我們更有理由將國內的消費減少,以供應出口之需。」

1954年七月的命令這樣說:

「商品糧像肉品,內銷必須減少利外銷,其他的商品像水果,茶葉,則必須儘量出口,假如出口有剩,再提供內銷。」(p. 398)

而這種政策主要影響的是農民,都市裏的居民可以確保獲得非常嚴格的食品配給,然而假如有饑荒的話,首先就是農民受到影響。

周恩來,有一次在答應向東德輸出更多黃豆時,對東德的聯絡人說,如果中國有人餓死,不會像你們一樣是在都市裏,而是在農村裏,這樣沒有人看得到。

除此之外,農民必須與自己辛苦耕作出來的農產品分離,不僅是為了國家要從蘇聯與東歐買機器,更是要為幫毛澤東做共產國家頭頭的面子。毛澤東大量將人民的食糧浪費在補助貧窮國家,如北韓與北越之外,還有東歐比中國經濟情形更好的國家。在羅馬尼亞舉辦青年集會時,毛慷慨地捐了三千噸的蔬菜油--而在中國製造蔬菜油的農民,每年只能得到一公斤菜油的配給,這一公斤菜油不只要拿來煮菜,還要拿來點燈,因為中國的農村都沒有電。而在1956年匈牙利發生暴動後,北京給匈牙利值三千萬盧布的貨品,還主動出借大約三百五十萬英鎊的錢,而借款,就像毛所說的,不需要歸還。(p. 399)

東德在1953年發生暴動,而史達林剛死不久時,毛立刻就同意援助東德五千億盧布的食物。但東德想要更多,所以就提議多出來的部份,以中國不需要的機器來交換,中國外交部本來要拒絕這項提議,然而被毛澤東給擋了下來,毛說,他們的日子比我們苦,我們一定要幫他們。東德因為中國的慷慨的食物,而得以在1958年不再進行食物配給制度。

張戎在這裏指出,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給窮國的援助,不會超過國民生產毛額(GNP)的0.05%,像米國在西元二千年初的外援,大概是0.01%。然而在毛統治下的中國,中國給外國的外援是不可置信的6.92%(在1973年),這個數字是全球有史以來最高的數字。(p. 400)


共享這篇文章 :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 

Copyright © 2013李众的博客